股升网
近日,海大集团斥资5000万元购买“无刺草鱼”基因编辑技术的消息引发热议。与此同时,日本批准基因编辑罗非鱼上市、泰国颁布《使用基因编辑技术开发水生动物的认证标准与程序》等国际动态,让这项技术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基因编辑”与“转基因”有何不同?这项被称为“农业5G”的技术,是丰饶之角还是潘多拉魔盒?
基因编辑VS转基因
内源改造与外源植入
“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有什么区别?”“转基因食品都没人敢吃,这种‘新东西’就能放心?”公众对转基因的长期疑虑被投射到基因编辑技术上。
事实上,二者的技术逻辑存在根本差异。
“基因编辑育种是农业领域的5G技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曹晓风指出,从技术原理来讲,基因编辑技术主要是对作物自身的基因进行精准改造,一般不插入作物原本没有的外源基因,最后得到的产品和自然突变的、传统育种获得的产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是基因编辑与转基因技术的最大区别。
基因编辑技术,作为继野生驯化、杂交育种和转基因之后的第四代育种技术,标志着育种4.0时代的到来。如果说转基因技术是给生物体“加入”一段外源基因,那么基因编辑就是对自身一段特定DNA的定点敲除、敲入以及突变。
以全球首个获批的转基因三文鱼AquAdvantage为例股升网,它的“加速生长”奥秘在于转入了一段来自大西洋鳕鱼的抗冻蛋白基因和来自太平洋奇努克三文鱼的生长激素基因——这两段外源基因给三文鱼装了“加速器”,使其即便在寒冷的环境里也能保持生长,生长周期从传统的3年缩短至18个月。
相比之下,基因编辑技术更强调“精准”与“内源性改造”,不确定性风险更小。基因编辑技术不引入任何外源基因,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让生物的关键基因不发生作用,从而保留生物的某些优势性状或功能,比如通过敲除调控鱼刺生长的主效基因,让草鱼的肌间刺(即常卡喉的小刺)消失,使其变成无刺草鱼。
从育种效率看,基因编辑技术更具优势。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列出一组对比数据:培育一个新品种,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都需要8-10年,转基因育种需要8-12年,而基因组编辑技术只需要4-6年。
“基因突变本就是生物进化的自然过程,基因编辑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李凯彬认为,传统选育可能偶然得到类似结果,但需漫长时间筛选;而基因编辑能定向突破关键性状,比如让鲫鱼彻底告别肌间刺,或让半滑舌鳎雄鱼生长速度提升2倍。
与转基因同等监管
产业化脚步被约束
为何市场上见不到基因编辑鱼?
当前我国基因编辑动物研发水平已处于国际领先,基因编辑动物创制数量、论文发表数量均居世界首位,开发了一批自主基因编辑底盘工具股升网,也培育出快大型半滑舌鳎、无肌间刺鲫鱼等一大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基因编辑动物。
但是,我国基因编辑动物的产业化之路举步维艰——这些研究成果始终囿于实验室,未能产业化应用。
李凯彬表示,当前我国将基因编辑动物等同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管理,周期长,要求严。也就是说,如基因编辑动物想要上市,必须按照转基因生物管理条例,完成相关申报及测试工作。根据2022年修订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转基因生物按安全等级分为Ⅰ-Ⅳ级(Ⅳ级为最高风险),所有等级均需完成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安全证书的全流程。“按照转基因动物管理条例进行申报,我们基本是没办法从实验室走出去的。”李凯彬坦言。
目前我国尚未发布有关农用基因编辑动物的安全评价指南,尚无基因编辑动物通过生物安全论证。
2024年11月8日,无刺草鱼亮相第十八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图源:视觉中国)
除了环境安全风险以外,申请转基因动物安全证书还需要完成食用安全风险测试。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殷战提到,在我国,对于基因编辑鱼体,需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规范管理下,由国家管理部门指定的第三方资质机构,经过论证的流程,开展生理、毒理实验,以及相关食品安全动物实验,出具测评报告。“通过委托具有水产品食品安全管理资质的机构——农业部农产品质监检测中心,目前已初步完成了对基因编辑全雌黄河鲤的食用安全论证。”
由于目前没有国际公认的基因编辑动物监管框架,我国并不是唯一一个将基因编辑与转基因等同监管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发布的《转基因食品监管条例》指出,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生产的食品可能为转基因或非转基因食品,其中,前者需要从印度尼西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获得食品安全批准,而后者可被视为常规食品,但条例并未说明如何区分这两者,印尼仍在起草相关审批方案。欧盟此前将基因编辑技术纳入转基因法规监管,但在2024年考虑采取简化的监管政策,不再将未引入外源基因的基因编辑植物视为转基因植物监管。
近两年,科学界、产业界甚至包括监管部门的专家对简化基因编辑动物监管政策的呼声日益高涨。将基因编辑动物审批流程从转基因生物管理中脱离出来,也许是基因编辑动物产业化应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全球加速产业化
如何抓住窗口期
生物育种产业化是大势所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及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生物育种产业化”。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基因编辑技术被列为关键育种技术予以支持。
推动基因编辑动物产业化应用,我国释放过不少积极信号。2023年,农业农村部答复人大代表建议时明确表示,正在研究制定农业用基因编辑动物安全评价指南。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在建言“十五五”时期水产种业发展时提出,推动基因编辑水产养殖动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参照《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试行)》和《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评审细则》,发布农用动物基因编辑准则,制定评审流程。
“要不是最近基因编辑好消息不断,我都以为没希望走出实验室了。”李凯彬坦言,2022年基因编辑植物评审细则出台以后,业内就期盼着基因编辑动物评审细则,但至今没等到。“在我研究的品种上,实验室数据显示出的养殖性能十分突出。这几年也有企业跟我接洽,但因无法保证能顺利通过评审,一直未能推进产业化应用。”近期国内外基因编辑技术的动态,让他又开始有了盼头。
从全球范围看,基因编辑动物产业化已进入加速期。截至目前,阿根廷、美国、日本等国已批准多种基因编辑动物产品上市,远超转基因动物产业化进程。
站在产业化的关键节点,我国基因编辑动物能否抓住这轮窗口期,将“闻‘基因’色变”转化为“用‘基因’惠民”,或将影响未来全球水产种业格局。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思敏股升网
恒汇证券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