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儿童深入了解可持续发展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环保意识,让高校智慧扎根乡村、助力儿童成长,2025年8月19日至8月24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青禾筑乡”社会实践团队,响应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大学生知行促进计划共同发起的“Movers4Climate绿色乡村青年行动”速配资,奔赴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东向村,开展系列绿色课堂与实践活动,以趣味课程与动手体验为载体,带孩子们解锁乡村里的绿色奥秘。
可持续发展课程:解读乡野智慧,读懂身边的环保密码
实践团带孩子们走进可持续发展的世界。队员们通过PPT展示东向村常见的生活场景:用清晰的图片对比村民雨水收集池的构造与作用,讲解“雨水浇菜如何节约水资源”;以流程图呈现秸秆从农田到堆肥再回归土壤的过程,说明“秸秆还田如何实现资源循环”。同时结合乡村蔬菜大棚的种植模式,用动画演示“大棚保温、水循环灌溉”的可持续原理,让孩子们直观理解可持续发展并非抽象概念,而是融入乡村生活的点滴智慧,进而懂得从节约水电、珍惜粮食等小事践行环保。
展开剩余82%水下生物课程:探秘蔚蓝,用创作守护海洋生态
考虑到乡村儿童对海洋的认知多源于间接经验,带孩子们走进海洋生物的世界。队员们通过纪录片与短视频,科普海洋塑料污染对生物的危害,让孩子们理解保护海洋与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关联。孩子们在听讲中牢记海洋知识,也悄悄立下“减少塑料使用,守护遥远蔚蓝”的环保约定。
气候行动课程:读懂气候,用画笔传递环保行动
为让孩子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及气候对生态的影响,队员们先用生活案例引入——“昨天的小雨是天气,夏天常下雨、冬天会下雪是泰安的气候”,再结合当地农业讲解“适宜的气候能让小麦丰收,极端天气会伤害庄稼”;随后设计“气候守护”主题绘画环节,孩子们用画笔表达对气候保护的想法:有的画“大家一起种树阻挡风沙”,有的画“少用塑料袋减少污染”;孩子们在创作中明白,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每个人对气候保护的小小行动。
自然与生物多样性课程:寻趣自然,手绘乡村生命图鉴
实践团进乡村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将自然与生物多样性课程带入课堂。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观察花草虫鸟,探索生态奥秘,并以“手绘自然”的方式记录家乡生物多样性。孩子们用画笔描绘乡土物种,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乡村生命图鉴,在实践中学知识、护环境。这场寓教于美的自然之旅,不仅激发了少年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也为乡村教育注入了绿色活力。
落叶“重生”速配资,手作书签传递生态理念
实践团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收集落叶与落花,通过清洁、压平、风干等传统工艺,将自然素材转化为独具美感的干花书签。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学习资源循环利用知识,用创意赋予自然废弃物新的生命。这场融合环保教育与艺术创作的特色课程,既培养了乡村少年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也为推动绿色乡村建设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落叶“绘”新生,干花拼贴美育乡村
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将这些自然素材转化为艺术创作的珍贵材料。孩子们将干花落叶重新拼贴组合,用巧思构图粘贴成生动有趣的植物画作,在实践过程中深度理解资源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这场融合自然教育、生态环保与艺术创作的特色课程,既培养了乡村少年的审美创造力,更让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寓教于乐中深入人心,为绿色乡村建设注入青春动能。
调研先行:脚步丈量乡土,问计绿色未来
在开展绿色支教的同时,大学生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可持续发展主题的乡村走访调研。志愿者们带着精心设计的问卷,走进金黄稻田和蔬菜大棚,实地观察农作物长势与生态种植情况;深入农户羊圈畜舍,详细了解畜禽养殖中的环境处理措施。他们与农民边劳动边交流,在农耕现场记录下最真实的环保诉求和绿色发展需求。
在开展绿色支教的同时,大学生实践团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可持续发展主题的乡村走访调研。志愿者们带着精心设计的问卷,走访近百户村民家庭,与村民面对面交流环保意识现状,了解垃圾分类、秸秆处理等环境治理的痛点难点。实践团还专程与村委会开展深入座谈,系统了解乡村环境治理的政策落实情况和未来规划,听取基层干部对绿色发展的真知灼见。通过"入户走访+村委交流"的双线调研,实践团既收集了民声民意,又把握了政策导向,为后续精准开展环保教育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
青禾筑乡实践团这场跨越城乡的Movers4Climate 绿色乡村青年行动,不仅是一次知识与技能的传递,更是一场关于生命与自然的对话。大学生们播下的可持续发展种子,正在乡村儿童心中生根发芽——那些用落叶重生的艺术画作,那些对自然资源的珍视目光,都是未来绿色乡村建设最生动的注脚。当孩子们手中的干花书签成为爱护环境的承诺,当生态文明的理念通过青春接力传遍乡野,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乡村振兴的绿色希望,更是一个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这份跨越山海的绿色情缘,终将绽放出持久而温暖的力量。
撰稿人:文惠森速配资
发布于:河北省恒汇证券app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